上午门诊常遇到背着小书包的小患儿,手背上一小块浅色印记让小家伙低头不语,旁边的家长叹气说孩子最近不爱去学校。看着那双怯怯的眼睛,我会先用轻松的语气跟孩子聊他最喜欢的动画片,等他抬头笑了,再慢慢告诉他:皮肤像一幅正在创作的画,有时笔刷蘸错了色,我们可以慢慢调回来,但整幅画的主人公永远都是你。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,家长脸上的紧张也松了一半。
要想真正让小家伙开心起来,家长的说话顺序要先改变。把“别难过”换成“我看到你今天主动帮同桌捡橡皮,真贴心”,把“别人不会笑你”换成“如果有人说难听的话,你可以回他:那是我的特别花纹”。每天找出三件小事夸孩子,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白斑大小毫无关系。
客厅灯光调到暖色,墙上挂孩子的彩色涂鸦,而不是张贴各种白斑知识海报,因为如果满眼都是病,他自然会把自己归类成病人。晚饭时可以玩“今日亮点”小游戏:每人说一件今天最开心的事,爸爸妈妈先说,故意把今天买菜遇到的趣事讲得夸张些,孩子听了会跟着笑,情绪就被笑声带跑了。周末安排半天“无镜时间”,把家里的镜子用布盖起来,大家都看不见自己,孩子就不会反复关注那块浅色印记。
兄弟姐妹也不要被忽视。哥哥姐姐的调侃常无意中戳痛孩子,家长可以举个小例子:“假设你有一道数学难题没做出来,被同学笑傻,你心里多难受?”让大孩子换位思考,再给他一个小任务——放学路上牵着弟弟的手,一起数路边的红色汽车,转移注意力同时建立保护感。
开学前给老师发一条信息,用轻松口吻请老师帮忙留意,不要让同学围观孩子的手。老师可以把孩子安排在一个愿意照顾他人的小组里,有任务时让他负责给大家发彩纸、收作业本,赋予他“小帮手”头衔。同学们注意力在他的作用而非皮肤。家长还可以准备几张卡通创可贴,让小家伙贴在白斑边缘,同学们看到后会觉得酷,话题瞬间少了怜悯多了羡慕。
放学后邀请两个最要好的同学来家里做手工,提前把白斑部位遮住,活动开始后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展示。通常玩嗨了,孩子会主动卷起袖子秀“花纹”,同学一句“像奶牛斑点”就让尴尬变成笑点。
晚上八点是情绪修复黄金段,关掉电视,拿出拼图或乐高大颗粒,拼的时候家长故意让两块拼错,请孩子帮忙“救场”,完成后击掌庆祝。被需要感是孩子自信的种子。对年长的儿童,可以尝试情绪绘本:选一本主人公有残缺却勇敢冒险的故事,读完后问“如果你是他,会怎么做?”让道理从故事渗入。
运动也是天然的心情调节器。每天下午放学后带孩子蹦床十到十五分钟,跳跃时身体分泌的快乐激素足够冲淡低落的情绪,再回家写作业就不容易烦躁。
爸妈也要定期呼吸。妈妈如果边给孩子擦药膏边抱怨“怎么还没好”,孩子听到的不是关心而是焦躁。晚上孩子睡后,家长不妨看点喜剧短片,或和伴侣轮流倒垃圾、散步十分钟,换口气,情绪稳定像镜子,直接映在孩子脸上。
手机里存几个支持群,遇到疑问时发一条“孩子今天又被问手上怎么了”很快会得到过来人一句“我当年……”的劲头,好比煽风点火,家长心里先亮,孩子自然温暖。
一年过去,孩子背书包蹦跳进诊室,亮出手背给我比个“耶”:“医生阿姨,这块白色现在是我的闪电标记!”笑容比草莓还甜。那一刻我知道,白斑只是插曲,阳光的心态才是主旋律。
有码不扫,何以扫白斑
轻轻一扫把远大装入口袋,做自己的专属白斑顾问!